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大爱泰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查看: 902|回复: 0

一句泰兴俗语曾引发毛主席的思考

[复制链接]

200

主题

200

帖子

722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722
发表于 2021-2-2 16: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53年2月,毛主席第二次到全国各地开展调研。22日,主席在南京下榻的司徒雷登故寓召开小型座谈会,会议由时任南京市副市长的柯庆施介绍江苏工作情况。
       当时,泰兴县委书记沙克参加会议,主席关切地向他询问泰兴的情况,沙克谈到泰兴农民历来重视养猪,并用当地方言说:“种田不养猪,秀才不读书;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诙谐押韵,举座大笑。
       主席听不懂泰兴方言,时任南京市委副书记的江渭清赶忙用普通话解释,意思是养猪很重要,猪多肥多,庄稼长得好,主席点头大笑。“养猪、农家肥”从此引发了毛主席的思考,后来在党内干部会上,多次讲养猪、积肥与农业的关系,引导全国人民从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大力发展养猪。
       1957年末至1958年初,全国农村掀起了以兴修水利、养猪积肥和改良土壤为中心的农业生产高潮,拉开了“大跃进”的序幕。
       1959年,农历猪年。10月31日,毛主席在专列上给新华社社长吴冷西写了一封关于养猪业的信,深刻阐述了养猪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提出了“一头猪就是一个小型有机化肥工厂”“肥料是植物的粮食,植物是动物的粮食,动物是人类的粮食”的经典论述,号召全国“大养特养其猪”,实现“一人一猪,一亩一猪”,以此解决肥料来源,促进农业生态循环的良性发展。
       在这封信中,毛主席还史无前例地将猪的地位提升到六畜之首,他写道:“有人建议,把猪升到六畜之首,不是‘马牛羊鸡犬猪’,我举双手赞成,猪占首要地位,实在天公地道。”
       毛主席的这一主张确实有道理,试想,数千年间,猪一直是小农经济中的重要角色,虽然不能像马那样负重运输,像牛那样躬耕陇亩,但它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肉食,其粪便作为肥料对于恢复土壤的肥力起到了其它畜牧无法可比的重要作用。
       “一头猪就是一个小型有机化肥工厂”,这看似浅显易懂的道理,主席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清晰勾勒出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健康农业的基本框架,如果真能达到“一人一猪、一亩一猪”的规模水平,就可以发挥循环发展的巨大效力。
       毛主席写这封信并非“心血来潮”,而是1953年在那次小型座谈会以后,结合当时农村农业的实际,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后,向全党全国发出的指示号召。信写好后曾发给柯庆施、陈丕显等领导征求意见,并请他们到专列上专门议论这封信。
       这封信绝非一封普通的信,是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农业发展战略,充满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可谓高屋建瓴,高瞻远瞩。
      1959年12月8日,“关于养猪业的一封信”在新华社编印的《内部参考》刊发,全国各地立刻兴起了“大养其猪”的风潮,养猪业登上了新台阶。
       1960年9月29日,《人民日报》隆重推出《养猪必须注意多积肥》的社论,诠释了毛主席的指示,要求全国人民充分认识“养猪积肥”对于贯彻实行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方针的重大意义,自觉把积肥作为养猪的首要目的,要坚持“以猪定肥、超额奖励”的制度,推广农村创造的定人、定车、定任务的“三定”经验,以积造大量猪肥促进农业生产的连续跃进以及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
       县长沙克的那句方言俗语,引发了主席深深的思考,做出了影响一个时代的伟大决定,虽然那些年因种种原因,结果未能尽如人意,但现在回头再看,他老人家提出的养猪积肥理论对生态循环、科学发展是何等的重要,这一切充分印证了开国将军王震曾说的那句话:“毛主席至少比我们早看50年。”
       方言中所讲“养猪与种田”的关系,不仅是当时泰兴农民生产生活现状的真实反映,也是中国古代农民的共识。
       明末《沈氏农书》记载:“种田地,肥壅最为要紧,养猪羊尤为简便,古人云‘种田不养猪,秀才不读书’,必无成功,则养猪羊乃作家第一著。”
       古代人们一直把养猪当作维持家计的路径,形成了“无豕不成家”的传统文化,而且把猪粪当作宝贵的肥料,留下了“猪是农家宝,粪是地里金”的千古遗训。泰兴农村流传俗语:“识字要读书,种田要养猪。”“一猪肥三田,一季顶三年。”
       泰兴农民养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清末至民国年间,泰兴养猪已形成规模。据民国3年(1914年)《江苏筹办巴拿马赛会出品协会报告书》记载:“猪为泰兴出产大宗,泰兴乡人无家不畜猪,而饲猪尤有特长,以猪粪为肥田料,以酿酒之糟粕为饲猪料,与农业且有相互之关系。”当时,泰兴产猪多达35万头,至民国25年(1936年),出栏肥猪数量翻了一番,达70余万头。
       泰兴养猪又以东乡为最,据民国19年(1930年)《国际贸易导报》记载:“泰兴东乡老龙河一带农民无不养猪者,少则四五头,多则二三十头,昔年和记洋行曾设分行于此,足证产猪之多矣。”
       泰兴东乡为高沙土质,土壤贫瘠,以种植旱谷为主,三麦、高粱、黄豆、花生等是主要的农作物,养猪积肥历来是主要的肥料来源,人们习惯“硬圈”养猪蓄粪,以施肥垩田。所产三麦、高粱多用来酿酒,油料作物用来榨油,形成的酒糟、油饼则是养猪的主要饲料。
       民国时期,泰兴产猪数量之所以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油酒业的空前发展。民国23年(1934年)仅黄桥一镇21家油坊日耗大豆200余石,民国26年(1937年),泰兴年产花生油6万余石。民国12年(1923年)仅销往日本的泰兴白酒价值达60万银元,县内酿酒鼎盛时,有槽坊1550家,占全省56.9%,年产白酒30万石以上。民国《泰兴杂志》上曾记载:“泰兴酿酒多系农户,其目的不专在制酒,而在得酒糟以豢猪。”
        泰兴养猪因产量高、品质好而闻名全国。泰兴地产猪毛细皮薄,四肢短小,臀部发达,成熟期早,一般七八个月即可出栏,体重多在140斤至200斤左右。泰兴的猪肉肉质肥瘦均匀,红白相间,有大理石纹,民国年间曾获万国产品展览会奖章。
       1957年,泰兴曾在全国养猪大会上作经验介绍。1962年,江苏省外贸公司在泰兴建立生猪外贸出口基地,收购肥猪奖售饲料大麦,百斤以内斤猪斤粮,百斤以外斤猪二斤粮。这一措施,在那个因“共产风”而导致粮食奇缺的年代,有力地促进了泰兴生猪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1983年泰兴肥猪上市突破历史记录,成为全国第一个肥猪收购超百万头的县,商业部和江苏省政府发来贺电,并获商务部奖金一万元。1986年,国家农牧渔业部将泰兴列为全国第一批商品瘦肉猪基地。
       近几十年来,养猪发家致富已成了常态,然而养猪与积肥完全脱节,化肥导致土壤酸化、农作物化学残留,催长剂、瘦肉精乱用,违规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现象愈演愈烈。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民以食为天”,只有着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粮、放心菜、放心肉,才是民生之根本。
作者:印九红
来源:延令春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泰兴市嘉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苏ICP备20024011号-3 )

GMT+8, 2024-3-29 03:43 , Processed in 0.07029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