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泰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查看: 1972|回复: 0

盘点泰兴历史上驻军与战事

[复制链接]

200

主题

200

帖子

722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722
发表于 2021-3-29 16:5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老的泰兴处于长江入海口,地旷人稀,僻于一隅,三国时几成隙地,荒野平楚,苦竹黄芦,唐以前几乎无人问津,既无驻军,亦无战事。
       然而,随着泰兴陆地的形成,战略地位逐步显现,“实陵京瓜仪之门户,海陵维扬之藩篱”,泰兴因“长江天堑独当首冲”,成为历代王朝的江防重地,战事不断。
       【唐代】唐初,唐府兵在扬州的方山、邗江、新林、江平屯驻,其中江平一屯位于泰兴县境内。府兵来自于民众,装备自备,“平时为民,战时为兵”。相传,开国功臣尉迟敬德在泰兴延令村西南修筑镇安街(今鼓楼街),驻军戍边,并建谯楼以作瞭望。
        南唐昇元元年(937年),泰兴置县,隶泰州。后周,以泰州为团练州,辖泰兴等5县,“舟师尤雄”。
       【宋代】北宋末年,华夏中原惨遭蹂躏,高宗偏安江南,金兵穷追猛打,屡犯江淮。由于军民同仇敌忾,依江设防,据险坚守,致使宋金对峙长达百余年,金人始终未能实现统一南北的战略企图。
       自“靖康之难”至“绍兴和议”,金兵三犯泰兴,意欲越江直驱临安,遭到宋军及泰兴士民的强烈抵抗。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初犯泰兴,城垣尽毁,邑人严起率领军民奋勇抗敌,百姓免于死难。
       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攻陷楚州,继而南侵,时任通泰镇抚使的岳飞屯兵柴墟,大败金兵于南坝桥,歼敌七千余人。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倾国入寇,十一月攻泰兴,县令尤袤带领军民,加固城池,坚守不退,前军统制王刚率兵来援,在城外大败金兵游骑紫茸军。
       南宋初,泰兴以忠义救国为名招募团练,谓之“乡兵”。同时设山水寨、斥堠、弓手寨,以加强防守及维护社会治安。
       山水寨是两淮地区民间抗金的地方武装,寨里的乡兵农忙种地,农闲训练,“春夏散耕,秋冬入堡”。据说,泰兴宣堡的郭家寨就是当时的抗金水寨之一。
       “嘉定和议”后不久,金兵又分道南侵,遭到宋军反击。绍定三年(1230年),扬州知州赵范上书理宗皇帝,“请檄沿江制置司,调王明本军驻泰兴港,以扼泰州下江之捷径”。
       是年,奸臣李全攻打泰州,知州宋济投降,李全将泰州城劫掠一空,继而率游骑攻打泰兴。知县王㷍紧急招募乡兵御敌,邑人孙益率众守城,壮烈牺牲,顾绪、顾绚力战而死,县城得以保全。
       淳祐七年(1247年)七月,为防蒙古大军突破长江下游防线南侵,理宗皇帝下诏,加强柴墟边备。
       【元代】金朝被蒙元大军灭亡后,忽必烈绕过了近乎铁板一块的江淮阵线,取道西南,南北夹攻,南宋王朝在顽强抵抗了45年后宣告覆灭。蒙元帝国统治华夏不到百年时间,最终因吏治腐败、横征暴敛等原因,引发元末的农民大起义。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白驹场亭民张士诚率盐丁起义,攻陷泰州,其部属攻占泰兴。
       至正十七年(1357年)三月,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等率军攻克马驮沙;五月,江淮分枢密院副使张鉴、佥院何文政攻泰兴,张士诚派兵来救,元帅徐大兴、张斌击败之,擒其将杨文德等,徐达部将冯国用率兵驻扎泰兴。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徐达进军泰州,在泰兴城西30里处的盛大港大败张士诚部,盛大港遂更名为得胜港。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正月,张士诚又出兵自马驮沙溯流寇江阴,被守将康茂才击败。
        【明代】朱元璋一统江山后,励精图治,创设卫所兵制,“寓兵于农,屯守结合”。明中期,东南沿海倭寇猖獗,长江下游沿线倭患不断,泰兴一度成了抗倭斗争的主战场。
        明初,镇江卫派中所百户(武官名)8人、前所百户4人,分别屯驻泰兴县北、县南,共12营,每营统军百人,军丁八分屯种,二分守城。此外,境内设口岸、黄桥、印庄三巡检司,负责维护社会治安。
        洪武、永乐年间,倭寇开始侵扰东南沿海地区,时常溯江而上,扰掠县民。泰兴境内增设水操军,以都御史督之。
       当时,境内西北沿江周家桥为漕粮兑运处,江南漕船至此兑运至瓜镇,“以实京仓”。为确保漕运安全,正统末,增募民壮、快手、会手等民兵,负责周家桥防运及都府济边。嘉靖初,官府下令由丁田多的富户出资,征募民壮协防倭事,同时充实周家桥营,时称“土兵”,即地方兵。
圖 | 明代漕运图中的泰兴
        嘉靖年间,倭寇骚扰频繁,巡抚郑晓统领官兵驻防周家桥以下江北各县要塞,泰兴周家桥营设把总(武官名)1名,统兵400人,沙唬船20艘。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倭寇大举入侵,兵备副使刘景韶、游击邱升驻守黄桥以西地区,在地方兵的配合下,斩杀西窜倭寇340余人,烧死溺死183人,自此沿江倭患灭绝。此役中,河南千户(武官名)王良在黄桥拒寇阵亡,后黄桥士民建忠义祠以祀之。
       万历年间,泰兴置水军游击(武官名)1名,统率船兵千人,屯驻江中永生洲(今高港区永安洲),与周家桥营南北策应。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县南王家港(今天星港)与武进孟渎河之间的江面上常有盗贼出没,在泰兴知县陈继畴的建议下,遂将周家桥营移驻王家港。崇祯十六年(1643年),永生洲江堤坍塌,逼临营署,遂移营马桥。
       【清代】清初,江南地区反清复明的浪潮持续高涨,清政府不得不加强长江沿线的军事驻防。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运动致使长江南北烽火四起,大清江山岌岌可危,为保证两淮及江南地区的税赋不受影响,朝廷提出了“力保通泰,归复苏常”的战略方针。
       顺治元年(1644年),史可法督帅扬州与清兵抗衡,泰兴西乡滩民积极响应,聚众千人,高举反清义旗,围攻县城九昼夜,知县陈棐、邑人季寓庸等竭力守城,都统谭布、巡抚赵福星率清兵救援方才解围。
        顺治二年(1645年),周家桥营、永安洲营各设守备(武官名)1名,统兵400人。十八年(1661年),二营合并为泰兴营,移驻县城,设守备署,位于城北拱极门西,初为守备段虎所建。
图片圖 | 光绪《泰兴县志》载营署图
       泰兴营辖内讯(汛即清朝屯兵的地方)8处,分别是县城五门、二水关及监狱;外汛11处,分布于境内防御要地。
       顺治十一年(1654年)、十六年(1659年),南明定西侯张名振、监军张煌言三次率军攻入长江口,舟师溯江而上,经过泰兴,达瓜州、镇江、仪征,因清军早有防备,最终南明军战败。
       康熙十一年(1672年),泰兴沿江各汛由京口水师(分为左右2路,每路下辖2个水师营)驻兵布防,派右营把总驻王家港,辖江汛18处;左营外委(武官名)驻洋思港,辖江汛2处。三十五年(1696年),改归泰兴营防守。
       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太平军攻陷扬州,清廷命杨文定统率艇船严防通泰一带水路。十一年(1861年),翁心存等上奏朝廷,请力保通泰,克复苏常,遂派都兴阿统兵,由靖江、泰兴分别进驻江阴、常州。
       同治元年(1862年),总督曾国藩、巡抚李鸿章派兵驻防通州、靖江、泰兴等县通江港口十余处,命副将刘成元率部驻扎泰兴一带,昼夜梭巡,以防太平军偷渡。
       同治二年(1863年),为防太平军自常州过江侵犯靖泰,都兴阿会同富明阿督兵布防,渡口设局稽查,并派马队百人沿江巡逻盘诘,陆路亦派兵驻守。二月,在靖泰沿江四墩子、土桥等处,富明阿发现自称难民的长发男女,多者数千人,往来船只藏有枪炮,遂急令刘成元妥为稽查弹压,同时令师船驻江靖一带查禁北渡各船,命两淮盐运司乔松年将北岸港汊酌量钉塞。
       同治九年(1870年),泰兴营编入泰州营,泰州营守备驻泰兴,统领马战兵、步战兵、守兵,分驻县城及周边各地。同年设长江水师,以三江营守备分辖泰兴沿江各地。
圖 | 道光十一年(1831年),清代镇营辖属枕江襟海控河引淮形势图
        光绪年间,沿江港口设汛巡防,配以舢板战船往来巡逻。清末,泰兴共有官兵119人,隶属狼山镇标统管辖。
来源:延令春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泰兴市嘉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苏ICP备20024011号-3 )

GMT+8, 2024-4-24 00:45 , Processed in 0.06837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