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大爱泰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查看: 1669|回复: 0

历史上泰兴人口的变化

[复制链接]

200

主题

200

帖子

722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722
发表于 2021-8-12 15: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以前泰兴襟江环海,几无人烟,随着陆地的形成,汉元狩六年(前117年)海陵县置济川镇(即最早的泰兴地),住民渐渐增多,主要以煮盐及种植旱谷为生。
       建安年间,战火频仍,为防吴北伐,曹操将江淮居民内迁,泰兴几成隙地,这是泰兴历史上最早的一次人口迁徙。据《三国志·吴书·孙权传》记载:“初,曹公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徵令内移。”《宋书·州郡志》记述:“三国时,江淮为战争之地,其间不居者各数百里,此诸县并在江北淮南,虚其地,无复民户。”
       曹魏政权建立后,魏文帝曹丕为解决两淮地区作战时粮草及兵员问题,在淮河流域大举屯田,建立军屯区,将原黄河中下游的经济重心向东南延伸扩展,令北方士家向两淮迁徙,“可省许昌左右诸稻田,并水东下,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三万人”。随即,泰兴人烟渐起,并开始利用天然沟渠及引淮灌溉,种植水稻,“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
      泰兴僻处东隅,滨江临海,仓足实廪,远离战乱,是长江下游理想的避难及寓居之地。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及唐中后期的“安史之乱”导致两次全国性的人口大迁徙,中原汉人大量南迁,涌入长江流域。从宗教场所的兴起及规模可以推断,晋唐时期泰兴居住的人口已有明显增加。
       泰兴最早的寺院建安寺建于南北朝梁天监四年(505年),“甘泉十有八口,古栢千有余株,殿宇廊庑可棲千僧”。唐永徽五年(654年)建道教延佑观,唐光化二年(899年)建律宗寺院广福寺等。
       有历史记载最早迁居泰兴的名门是孝子顾忻,东川节度使顾彦晖之子。唐乾宁四年(897年),顾彦晖兵败自刎,顾忻随母顺江东下至永丰里(即今黄桥)落脚,顾忻孝母的事迹被载入《宋史·孝义篇》。
       南唐昇元初年,海陵析南五乡置泰兴县。唐制,一里百户,五里一乡,户约五人,按此推算,建县之初泰兴约有2500户,12000余人。因人口规模不大,泰兴时谓“弹丸之邑”。
       北宋末年,“靖康之难”迫使宋室南渡,泰兴也因此迎来了人口变化的浪潮。建炎四年(1130年),岳飞退保柴墟,渡江淮难民于阴沙,这批难民就此结茅而居,耕织渔猎,成了靖江(宋属泰兴)早期的住民。
       南宋时期战乱频繁,先是金人南侵,后为蒙元犯宋,北方士族疲于奔命,流徙于长江南北,其中部分落户泰兴,开枝散叶,耕读传家,客观上促进了泰兴人口数量与质量的改变,推动了地方文化的兴起及文明程度的提高。
       山东曲阜的孔子后裔孔若罕为避金难至老龙河,“授弟子业”,开泰兴文风,“尽变衣冠俗,终归礼义源”,其五代孙孔元虔为避元难至马驮沙,建马洲书院。泰兴城隆兴桥张氏,北宋五子之一张载的后裔,为避金难自河南迁居泰兴,成“延邑著族”;黄桥何氏南渡以后,再徙于泰,居永丰里,成“江左甲族”等等。
       元时,泰兴为上等县,县民安居乐业,常住人口约二千户,一万多人。据《元世祖本纪》记载:“至元十三年(1276年)九月,中书左丞相阿术以定扬州功,实封泰兴二千户。”元末,群雄并起,泰兴再遭战难,百姓或死于战祸,或流离失所,人口急剧减少,百业荒废殆尽。

       明初,朱元璋得天下后实施移民政策,“逐苏民实淮、阳二州”,史称“洪武赶散”。这是一次南方向北方的难民大迁徙,泰兴人口数量有了实质性的变化。
       自明始泰兴有了户籍记载,洪武九年(1376年)泰兴有11556户,47986人;永乐有14754户,79888人;天顺有15065户,97516人;成化有12845户,62738人;弘治有15112户,81765人;正德有14908户,91824人;嘉靖有14995户,47433人;万历有民户12557、军户1750、匠户360、灶户217、僧道杂役人户111,共计14995户,41581人。
       从以上数据分析,嘉靖以后泰兴人口下降厉害,居然低于明初的人口水平,究其缘由,明中后期的人口统计仅为纳税人口数,老人小孩、女子僧道等皆不载入,加之豪强大户瞒报逃税,所以出现很大偏差。据明万历《泰兴县志》记载:“邑辖四乡,乡辖二十一都,凡编百十有三里。”明制,110户为一里,按平均每户5人计算,泰兴民户人数至少6万以上,加上军、匠、灶、僧等,明代泰兴平均人口数应有八九万。

       清初,人口统计以丁口作为基本计量单位,其目的是作为派征丁银、徭役的依据。清制,凡男子自16至60岁称丁,妇女称口,合称丁口。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泰兴有丁口45386,有数据分析,当时丁口占人口的比例大致为30%,按此计算,清初泰兴人口大概在15万左右。
       康熙五十年(1711年)增加丁口50777,合人口约17万。康熙五十一年,朝廷制定“盛世滋生人口,永不加赋”的政策鼓励生育。雍正六年(1728年),总督范时绎疏请“随田摊征”,即额征丁银之数,改变了过去为逃避丁银而隐匿人丁的现象,此后丁口统计改为人口统计。自乾隆三年(1738年)至光绪十年(1884年),泰兴全县累计增加人口314525,全县总人口合计63万左右。
       清咸丰、同治年间,泰兴人口增加幅度较大,滋生人口接近10万,咸丰十一年(1861年)滋生56657,同治十三年(1874年)滋生41205,这与太平天国运动造成的移民现象有很大关系。

       自咸丰元年起,太平军在江苏、安徽来回征战,哀鸿遍野,在清政府“力保通泰”的政策下,泰兴基本未受战乱影响,安徽及江南一带的士民、世族纷纷逃来避难,其中有:来自安徽旌德的第一代白话诗人刘延陵的曾祖父、来自安徽休宁的著名画家程瑶笙的父亲、来自苏州的“隐蔽战线英雄”沈安娜的曾祖父、来自丹徒的“扬陋学塾创办人”戴为旉的曾祖父等等。
       清末至民国时期,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近代工业的兴起,境外居民纷纷迁来经商定居,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环境的改善,致使人口增长迅速。民国元年(1912年),全县人口83.15万。民国25年(1936年)达97.26万,已近百万。
作者:印九红
来源:延令春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泰兴市嘉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苏ICP备20024011号-3 )

GMT+8, 2024-3-29 15:19 , Processed in 0.06756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